9月7日,依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与要求,由中国金属学会和我校联合开设的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课程——《钢铁科学与技术前沿》系列课程的秋季学期课程正式开课。针对目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现状,为了使学生基本了解钢铁冶金及其科技发展,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第一讲为《钢铁科学与技术前沿》系列课程的预备课。在本次以“钢铁科技发展概览”为主题的课程中,16877太阳集团董瀚院长作为首位主讲教师,从钢铁材料的应用、钢铁生产与科技发展热点三方面依次进行讲解。
课程伊始,董瀚院长介绍钢铁材料具有高性能、易加工、高精度、低成本以及绿色化的材料特点。从古至今,钢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新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武器、民生等诸多领域。其中,董院长以汽车用钢为例,详细地讲解了钢铁材料的实际应用,诸如齿轮钢、不锈钢、车轮与座椅用钢。同时,董院长阐述了从一代到三代先进高强度钢的发展历程,即不断追求具有高强度与高塑性的先进高强度钢。此外,董院长还指出,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在动力与传动系统用特殊钢领域关注度明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开发研究。随后,董瀚院长通过讲解我国钢轨百年来的发展进一步阐述钢铁材料的蓬勃发展。
“一个国家只要掌握了钢铁,这个国家就掌握了财富。”董瀚院长引用Thomas Carlyle的名言,进一步点明钢铁产量与我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董院长强调,要将钢铁材料进行可回收循环利用,即铁矿-钢铁制造-实际应用-回收。同时,董院长依次介绍了高炉炼铁、氧气转炉炼钢、高速线材轧机等制备工艺。
最后,董瀚院长提到,钢铁生产工艺流程的装备与技术是在不断改进与创新。其中,钢铁生产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物理、能源、空间、时间、信息这五个要素。同时,董院长提到,钢铁行业形态变化的两个重要变量分别为生产工业流程的变化以及合金化技术演变。他强调,工业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文化,钢铁生产技术决定了钢铁的市场,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此外,董院长也指出,目前钢铁行业的发展热点是绿色化、智能化、新材料。
本次授课采用线上和线下的形式,报名人数总计560名,听课人员主要从事钢铁生产与研发,人员所在单位包括各个钢企、高校、研究院所等。据悉,本学期《钢铁科学与技术前沿》课程将邀请8位冶金与材料领域的院士和教授为冶金专业与金属材料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讲授钢铁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沿,探索适应面向产钢和用钢行业发展的贯通式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撰稿、图片:谢嘉镐)